说到检察官,可能很多人脑海中蹦出的是《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和陆亦可的形象,他们有知识有原则,面对犯罪分子像狮子一样勇猛,在搜集犯罪线索时又有狐狸的狡猾,走上法庭即把公平正义和法律威严融于一身。
现实中的检察官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踪观察一下。
徐紫函今年刚满26岁,是抚顺市望花区检察院最年轻的成员,和许多90后一样,徐紫涵在大学毕业后离开家乡,对她来说,抚顺是一座相对陌生的城市,自己做着和本行建筑专业不一样的法律工作,要证明自身的价值,试着成为一名合格的检察官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早上6点:徐紫函起床后在家附近跑步锻炼了一个小时。锻炼是必须的,曾有一个案子,光是送到检察院的案卷材料就装了满满十几个拉杆箱。看完案卷,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要花上几周时间。所以,在检察院从事一线工作,没有一个好身体可不行。
上午8点:徐紫函准时来到单位,换上检服,戴上检徽。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看看今天的日程表:
上午9点要向抚顺市检察院报送案卡;9点30分,按照上级要求报送专项活动进展情况。下午1点,参加本部门,公益诉讼检察科的案情讨论会。下午3点,到一处环境污染案件现场,检查当地环境修复治理情况。下午4点以后开始撰写省院下发的专项互动调研工作稿件。
又是“充实”的一天……
徐紫函已经习惯了这样紧张的工作节奏,她在心中默默记下日程表后,便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
下午3点,徐紫函和公益诉讼检察科的同事们赶到郊区一处偏僻地段。这里曾经存在一个隐藏在收购站内的小作坊。犯罪嫌疑人在生产过程中擅自将有毒的酸洗废液通过暗道排到收购站外的渗坑中,使得公共环境遭到污染破坏。望花区人民检察院接到举报后,经现场勘查,依法向法院提起抚顺市首例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经专业机构检测,排出的废液为危险废物,属于有毒有害物质。在望花区法院开庭审理过程中,公益诉讼人请求法庭判令被告人王某某对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原状,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消除污染危险。犯罪嫌疑人当庭认罪悔罪,并承诺进行民事赔偿,尽快修复生态环境。
徐紫函和同事们到达现场后,戴上手套,对现场清理处置情况进行了检查,确认原违法行为已经终止,被污染的环境得到修复,实现了公益诉讼的目的。在向附近居民了解情况后,徐紫函还耐心细致地向在场群众宣讲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法律依据、监督范围、工作流程等,使群众了解如何通过公益诉讼维护公共利益。
晚饭后,作为一天工作的犒劳。徐紫函给自己准备了一杯咖啡,一罐红牛。
晚上7点,才是这一天第二阶段的开始。检察工作需要从事这项事业的人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了在工作道路上走的更远,为了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检察官,为了不辜负年少时好时光。徐紫函也和很多同事一样,在积极备战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她向很多已经通过了法考的同事们学习经验,在同事们的热心帮助下,总结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回家后利用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做真题,熟悉考点,巩固知识内容。因为并不擅长记忆,大学时学习的也不是法学专业,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考试内容,所以她选择了尽量用勤奋来弥补自己相对较弱的部分,尽量挤出每一点滴时间进行复习。坚持早起一点、晚睡一点、午休的时间用来看书。在备考的过程中,家人也给了徐紫函很大的支持,为了不耽误学习,把婚期推迟到了考试之后。
办案、写材料、现场勘查,一点一滴积累工作经验;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法律知识,保持自学能力和对最新立法的敏感度。其实,检察官并不神秘,他们之所以能表现的专业而严谨,威严而不失温情,只是因为付出的汗水比普通人更多一些。他们的工作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意义非凡。
以上就是望花区检察院最年轻工作者的普通一天,也许这只是徐紫函检察官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小片段,也许这只是望花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一个小缩影,对于二者而言,这是她们迈过起跑线的第一步。但是,能从中看到未来望花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的宏伟蓝图。